本书以高考考纲为依托,对考纲范围内的300个文言文实词进行了注音、字形分析和字义例释,字义例释将该实词的各个义项分别罗列,并列举了诸多课文中作此义项解的例句进行说明。每个词的最后,还附有涉及该词的高考真题、标准答案及简单讲解。对于高中生应考和学习文言文本书都是相当有用的教辅读物。
本书为陈邦炎先生数十年来词学研究成果的精选汇编,所收文章都是陈先生多年来发表于国内外报刊及鉴赏集、鉴赏辞典上的旧作。作者择取历代词苑名作来详加评析,大多一篇只写一位词人的一首作品,也有一篇写同一词人的两首或多首作品,间或一篇合写两位或两位以上词人的几首作品,所以书名虽称“百篇”,但所赏析词作实多于百首,再加上行文中涉及的词更是接近千首。这与浩瀚的词海相比,虽仍为“尝鼎一脔、窥豹一斑”,但亦是见微知著之作。邦炎先生工于填词,深谙创作甘苦,因此能发词人幽微之词心,于词境、词艺之深曲微妙之处,亦能一一详绎细析。文中所引资料范围颇广,上从各种典籍,下至民国间报刊杂志及当代学人论文,可谓旁征博引。作者观点新颖,分析精当,但遇有别解也一并罗列,以便读者参考。此书对进行词学方面的研究或更深层次的解读词作都将大有裨益。全书语言优美流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将获得灵感之启迪,审美之体验,更是不言而喻的。
本书共收宋代著名作家31人近六十篇散文作品,其中很多都是历代传诵的名篇,如《五代史伶官传论》、《醉翁亭记》、《赤壁赋》等,可谓是囊括了宋代散文中最著名、最优秀的作品,可以反映宋代散文的整体面貌和发展脉络。每篇均配有说明和注释。是宋代散文的上佳选本。
本书共收唐代著名作家23人近六十篇散文作品,有游记、笔记、传论、书信、序跋、寓言等多种样式。其中很多都是历代传诵的名篇,如《滕王阁序》、《师说》、《阿房宫赋》等等,可谓是囊括了唐代散文中最著名、最优秀的作品,可以反映唐代散文的整体面貌和发展脉络。每篇均配有说明和注释。是唐代散文的上佳选本。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一字次公,金坛城西南窑村(今属江苏)人,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出生在一个隐士家庭。年少时拜萧颖士为师,为萧门弟子之冠。官至容管经略使,著有政声。贞元五年(789年),上表辞官归隐,在返乡途中客死清远峡(今四川成都北)。明万历46年(1618年),金坛知县张翰中为疏通城内漕河,将其墓地移至南郊高坡,并亲自题立“诗伯夜台”墓碑。戴叔伦的诗,体裁形式多样,题材内容也十分丰富。
本书以《清诗别裁集》为研究对象,在清理相关史实得前提下,致力于考察该书选诗策略、选家思想和审美取向,寻找沈德潜“格调说”成为清代“四大诗说”之一、沈氏成为诗坛盟主的合理内核。“上篇”侧重于内部分析,以《清诗别裁集》选“江左三大家”等为切入点,着重考察《清诗别裁集》“温柔敦厚”的选诗原则及诗歌传统的审美取向。“下篇”侧重外部研究,进一步探讨作者选诗原则与“格调说”之间的必然联系,以及沈德潜诗学对于当下古代文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被尊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梁漱溟语)、“当代理学大师”(周恩来语)的马一浮先生,学问精湛、思想博大,然学界对其的研究却相对不够。本书集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从多角度对马一浮的生平事迹、思想义理、文章诗词、与同时代人物如熊十力梁漱溟等的交往及思想比较,乃至马一浮在中华学术文化上的价值地位等,予以深入的考察与分析。许多提法与观点,不但有益于马一浮研究,其对探究中国文化的走向与发展,也是大有启迪。
《中国美学》是南京大学文艺学学科和南京大学美学研究所主办的专题性学术辑刊。本辑刊以发表中国美学研究(包括中国当代艺术批评)、译文、述评、书评以及有关研究资料为主,现常设六个栏目:专题研究、传统美学研究、现代中国美学研究、当代审美与艺术研究、译介国外美学最新动态、书评。本辑刊一年一辑,春季出版。第一辑收录了十五篇论文,三篇书评,主要探讨了文学与图像、艺术与真理的关系等。
蒙古灭夏时,西夏典籍尽被焚毁,传世史料极少。本世纪初西夏文献的陆续被发现,尤其是俄罗斯获取的文献、数量多,品种亦多,涉及的内容极广,是研究西夏社会重要史料。现在作者从这些文书中辑出有关户籍、军抄状、帐籍、契约、告谍等重要文献,进行释读考订,大多可补正史不足,使读者更深入了解西夏社会。全书分十章节,上编除“概论”外,余多文书考释。下编为西夏社会汉书文书,为考释文章。
本书为浙东文化集刊2007年卷,此辑共收录二十三篇论文,内容涉及浙东学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研究、书画研究等十二个方面。论述严谨,资料翔实,对研究浙东地方文化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学科的重镇,居于国内同行前沿地位。为向湖南科技大学六十周年校庆献礼,此次编选了这本论文集,共选录19位教师与1位研究生的31篇论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本书论文收集的起始时间为2004年1月,所有文章
本书作者系中国古代铜镜收藏家,长期潜心于中国古代铜镜研究,有《三槐堂藏镜》、《唐代铜镜与唐诗》、《日本蓬莱纹铜镜研究》等研究专著。本书收集作者研究中国古代铜镜的专题论文25篇,涉及西汉铭文镜、王莽铭文镜、唐镜尺度考、唐镜纹饰的图案考订、南宋铜镜铭文和诗词的关系等专题,考证详实,引之有据,颇为学界重视。
本书选录唐宋名家的词作108首,基本囊括了唐宋词中最著名、最优秀的作品,大致反映了唐宋词的概貌,每首均加有说明和注释,可谓是词学名家选注的最精炼的唐宋名家词选。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的全盛时代,中国佛教各派实际上都产生于这个时期。本书从分析隋唐佛教天台、华严、三论、唯识、禅、律、密、净土诸宗的思想及其特点入手,联系隋唐的造像、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以及墓葬、乐仪、律仪等所反映的社会风俗心理,试图建立二者之间的美学联系,以期成立佛教美学的研究视角。
1921年8月,昆剧传习所在苏州创建,培养了一大批“传”字辈的昆剧演员。他们在动荡的时局中坚持演出,挽救、继承了即将消亡的昆剧艺术;建国后,他们又培养了大量的昆剧艺术接班人。昆剧“传”字辈在昆剧艺术史上,在中国戏剧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者撰写《昆剧“传”字辈评传》一书,历十余年艰辛,四方搜集资料,寻访“传”字辈演员或知情人。此书均为第一手资料,内容详实,行文严谨,叙述了昆剧传习所的建立,“传”字辈建立“新乐府”、“先霓社”演出等情况,并有44位“传”字辈演员的生平经历,以及700余折(出)演出剧目的详细介绍。此书对研究近代昆剧,乃至整个戏曲的发展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吴梅(1884~1939),系近代著名的戏剧理论家、词曲作家、戏剧教育家。历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学校教授。主要著作有《顾曲麈谈》、《曲学通论》、《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南北词谱》等;又作有传奇、杂剧十二种;培养了大量戏曲研究家和教育家。《吴梅评传》“生平思想”、“戏曲创作”、“曲律研究”、“曲史研究”、“藏曲校曲与谱曲唱曲”等八个方面,全面介绍了吴梅的一生及其在曲学研究和教学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全文资料详实,文末附有“吴梅年谱”、“吴梅源流谱系”、“吴梅研究资料索引”。此书对研究吴梅及近代戏剧,尤其是曲学的发展有极高的文献参考价值。
本书包括元史研究,民族、宗教与边疆研究,文献整理,研究综述等方面内容,集合了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专家,每年出版一辑,至今已出版二十一辑,在专业领域较有影响力。
余英时学贯中西,中英文著述宏富,在两岸三地都有大量不同版本刊行,前后历时几十年,读者不易了解其学术思想过程与整体面貌。为了帮助读者对余英时的学术思想既获得全面系统又简洁明了的认识,从余英时众多著作中编选一部文选是必要与有益的,《余英时学术思想文选》正是这样一部著述,该《文选》从余英时的全部著作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著述,分为“基本的观念”、“中国知识人的传统与使命”、“开放知识中的中国情怀”、“儒学的困境与中国人文研究的再出发”、“中国知识传统的继承与新辟”诸专题。整个文选既反映了余英时学术思想的基本发展轨迹,又凸显了余英时学术思想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堪称余英时学术思想的一个精选文本。
杜建录,宁夏大学教授,史学博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史博士点学术带头人。先后出版《西夏经济史》、《天盛律令与西夏法制研究》等专著5部,主编《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中国藏西夏文献》(合作)等大型文献丛书。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藏西夏文献研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整理出版”、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项目“西夏碑刻文献整理研究”等课题。